岭南饮食文化

  1. 首页
  2. 岭南饮食文化
  • 书名: 岭南饮食文化
  • 作者:周松芳
  • 简介: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种,既从历史事实出发也从文化发展角度着眼,对岭南的饮食文化进行甄辨、梳理,重点介绍了南食的形成、食在广州、潮州菜、客家菜、番菜、海鲜、白切鸡等,还从西食东渐与东食西渐两个方面,彰显岭南饮食文化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史的独特地位和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九章加一个引子: 引子 章南食的形成 第二章食在广州 第三章味出潮州 第四章客家占地主 第五章广东番菜 第六章海鲜为王 第七章以鸡为凤 第八章南食珍异录 第九章海外传奇 本书由广东高校学者编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文学艺术的权威读本。

第4页

该墓出土的龟足主要分布在铜鍪、铜提筒、铜壶 等器具中,其中只有铜鍪为烹煮器。龟足经去壳甲净治 后,由于肉质鲜嫩,所以放入开汤中稍滚即可食用。而 从铜鍪的形制来看,正是用于汆、涮的理想炊器。 这就 可以理解该墓出土的1500多个龟足,在烹饪器方面为何 主要分布在铜鍪内。①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所见岭南上层社会主要是王室 饮食文化的盛景,离不开行政中心特别是政权建制的影 响,相应地,更离不开因此而形成的经济聚集以及外贸 扩展。故司马迁作《史记 · 货殖列传》,叙列国中九 大都会,“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 之凑”;当时的番禺也即后来的广州的特点,乃是其为 唯一的以集散海外舶来珍宝为主的都会。后来《汉书》 也承此并申言其对于内地的影响:“处近海,多犀象,  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 焉。番禺其一都会也。”这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 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时谚的汉代版。当然还有明代

版,“走广”的时谚和“冬郎”的时象就是明证,后 叙。其实番禺之兴,也即拜海上丝绸之路所赐,而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所赐的另一著名富庶之地,乃是广东西南 端的徐闻—— 《元和郡县志》载其时有谚曰:“欲拔 贫,诣徐闻。”

经济繁荣,带来饮食文化的勃兴,古往今来,无不 如是,后来的“食在广州”,就是如此。而早期的“食 在广州”,地下文物可征,见于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地 表文献可查,见于东汉议郎杨孚《南裔异物志》(此书 版本名称不一,有的简称《异物志》)。稍后三国沈莹 的《临海异物志》,也有涉及岭南食物。至两晋,则更 多了。刘欣期有《交州记》,嵇含有《南方草木状》, 裴渊有《广州记》,徐衷有《南方记》(又名《南方草 物状》),崔豹的《古今注》也注有岭南食物。而且基 本不是猎奇,而是当奇珍来录赏。如裴渊《广州记》与 刘欣期《交州记》都写到鲎。裴记曰:“鲎,广尺余, 形如熨斗,头如蜣螂,腹下有十二足,南人重之以为 鲊。”刘记曰:“鲎如惠文冠,其形如龟,子如麻子, 可为酱。色黑,十二足,似蟹在腹下,雌负雄而行。南 方用作酱,可以炙噉之。”其关于鲎的形象描述,首句 可能为后来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所袭用。注 韩诗者至“鲎实如惠文”一句,则多引元洪焱祖的《尔 雅翼》说:“鲎,形如惠文,亦如便面。惠文者,秦汉 以来武冠也……大抵鲎色青黑,十二足,足长五六寸, 悉在腹下。”

 鲎,学名马蹄蟹,俗名海底坦克,为非常古老的 海底动物,又其血蓝色,非常稀有,故可称为“古稀之 鱼”。在广东东部沿海的汕尾、本部沿海的阳江等地都 可以买到。其味如蟹肉而脆美,然性大寒,不能多吃。 鲎早些年都还挺多的,价亦不贵,每斤二十来元,现在 少些了,价格也已涨至每只一百五十元左右,还是阳 江、汕尾等产地的价钱。又,鲎,除岭南人外,自古以 来都少有人敢吃。原因如清朝著名笔记小说家梁章钜在 其《浪迹丛谈》中所言:“鲎,瓯人多不敢食,嫌其形 似,烹法亦难,厨子多为之束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 岭南烹调技艺的高超,饮食文化的发达。

珍珠是岭南的奇珍。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和徐 衷的《南方记》便都提到珠肉。嵇书曰:“采珠人取珠 柱肉作鲊。”徐衷虽然只说“珠蚌壳长三寸,在涨海 中”,但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却在引用后加按语曰:  “其肉鲜美,可以为鲊,曰珠母鲊。”至于捕蟒蛇与吃 蟒蛇的传奇,自《淮南子》略及之,杨孚《异物志》详 述,后世讨论,不绝如缕,另有专述,此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