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学艺术

  1. 首页
  2. 岭南文学艺术
  • 书名: 岭南文学艺术
  • 作者:董上德
  • 简介:本书为岭南文化干部读本系列一种,详细叙述了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成就及影响,重点介绍了岭南书画、戏剧、音乐、舞蹈的重要流派、岭南地域特色与创新等。本书文学板块大致断代为唐代以前的文学、宋元岭南文学、明清岭南文学、近现代岭南文学。艺术方面对广东音乐、曲艺戏曲(粤剧)、书法绘画(岭南画派)、音乐舞蹈等进行了分类介绍。本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文学艺术的 读本,对提高我省广大干部思想文化修养具有显著效果。

第5页

再如高剑父、高奇峰,他们是近代中国美术界具 有开创精神的重要画家。早在1912年,他们在上海创办 《真理画报》,第一期刊出陈树人编译的《新画法》, 随后一直连载,长达16期之久,比较全面、系统地向中 国读者尤其是美术界介绍西方和日本美术的新技法; 而高剑父、高奇峰还在《真理画报》上首次提出“折”的艺术主张,所谓“折衷”是汲取众长而得其“中 ”之意,他们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引领着当时的艺 术风气。与此同时,作为同盟会会员的“二高”在《真 理画报》上还积极传播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宣 传他们关于美术革命的主张,其“先锋意识”已经载入 史册。

岭南文学艺术就是这一“先锋意识”的重要载体。

三、平民化的情感表达

远离“中原”的岭南人,客观上的确生活于远离 “政治中心”的地域,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于跟纵横交 错的“水网”打交道,或者习惯于在海边和山上劳作, 对官场文化的淡薄,对柴米油盐的亲近,还有先辈们当 年自北往南迁徙的种种艰辛故事,使得岭南人长年养成 务实、低调、沉稳甚至内敛的族群性格,他们乐于过着 “平民化”的生活,在文学艺术上也善于做出平民化的 情感表达。

所谓平民化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平民的立场、 日常生活的画面以及紧接“地气”的种种社会感受的 “艺术化”呈现。以粤剧为例,马师曾的演出剧目,如 《审死官》《搜书院》《关汉卿》等,表现的是普通民 众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那种嫉恶如仇、关怀弱小的铮铮 风骨和人道主义情怀,是马师曾剧目反复出现的“题 旨”,像《审死官》里的讼师宋世杰,为蒙冤受辱的弱 女子杨秀珍仗义写状,不畏强权,不屈不挠,凭着自己的机智和胆识斗倒了贪官,伸张了正义,使得冤情得以 昭雪;像《搜书院》里琼台书院的谢宝老师,为了使深 受迫害的镇台府婢女翠莲脱离险境,挺身相助,与官府 斗智斗勇,终于赢得胜利,并成全了翠莲与情郎张逸民 的一段美好情缘;像《关汉卿》里的关汉卿,同情一个 含冤被斩的弱女子,挺身仗义执言,控诉官府的残暴与 黑暗,触怒了权臣阿合马,无辜被关进监狱,可是,关 汉卿无惧无畏,愤世嫉俗,激情奔放,表现出一个知识 分子的侠骨柔情。

马师曾的表演在题材选择与舞台呈现上均较接地 气,著名的“马腔”又称“乞儿腔”,是马师借鉴民间 的说书说唱艺术以及市井里的“市声”的艺术结晶, 别具韵味,深受喜爱,其平民化色彩在粤剧史上大放 光芒。粤剧的唱腔流派,除马腔外,还有红腔(红线 女)、虾腔(罗家宝)等,虽然不如昆曲之淳雅清高, 却能收雅俗共赏之奇效;又如剧中桥段,往往寓庄于 谐,非常讲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机趣,将人间世相与带 有岭南特色的诙谐逗笑手法相结合,充分呈现出粤剧的 “粤派风味”,著名丑生马师曾、文觉非等的表演风格 即为显例;再如粤剧十分重视剧中的“招牌唱段”,兼 备叙事功能及抒情功能,词曲俱佳,贴合剧情,可以唱 到“街知巷闻”,如《搜书院》的“步月抒怀”“柴房 自叹”等,这与听惯了南音、龙舟、木鱼歌的观众的审 美趣味是十分合衬的。

再以广东音乐为例,这一乐种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代表性曲目有《饿马摇铃》《雨打芭蕉》  《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娱乐升平》《赛   龙夺锦》等,从标题到音乐旋律都富于日常生活的“画   面感”。尤其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以何柳堂、何   大傻、吕文成、尹自重、程岳威、易剑泉等为代表的一   大批音乐家,开创了广东音乐的全盛时期。他们创作并   演奏了大量曲目,不少作品抒发了对丑恶事物的不满,   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展望,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如《双声   恨》《赛龙夺锦》《平湖秋月》等。至三四十年代,由   于受到西洋技法的影响,广东音乐又出现了《步步高》  《惊涛》等具有轻音乐性质的乐曲;又因时势动荡,   国恨家仇,便有《禅院钟声》《泣长城》《醒狮》等表   现感伤或激奋的乐曲问世。此外,广东音乐“五架头” 的演出配合,讲究“即兴性”的默契,犹如粤剧演员在   演出时懂得“爆肚”(临场发挥)和“执生”(随机应   变) 一样,充满着“现场感”和即兴随性的艺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