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文化

  1. 首页
  2. 岭南建筑文化
  • 书名: 岭南建筑文化
  • 作者:陈泽泓
  • 简介:本书分门别类地讲述了岭南地区各种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文化积累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建筑文化的建筑风格、技术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广东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相结合的无穷创造力。

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一片新气象,兴 建道路、发展工业。在广州,由于外贸城市对外开放的 特殊需要,兴建了一批举世瞩目的商品展馆、酒家和宾 馆,其中包括传统岭南园林风格的酒家,也包括“文 革”期间在全国建筑界一片沉寂中建成的创全国建筑高 度纪录的广州宾馆、白云宾馆。建筑界出现了京、沪、 粤三大派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后,广东敢为人先,成为 经济强省,建筑业在住宅建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文 教体育设施、商业设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

岭南的历史进程,决定了建筑相应的发展时期,  并必然具象地反映到建筑建造上。比如秦汉时期兴建的 堡城塞障,是这一时期军事斗争的产物。明清时期卫所 筑城、炮台烽燧的营建,表明了岭南沿海的军事战略 地位。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建筑的构建,表明了近代岭 南的觉醒和斗争之激烈。改革开放之后在建筑业出现的 “深圳速度”,正是新时期岭南文化特征在建筑文化上 的突出表现。

(三)民俗文化背景

岭南建筑的民俗文化背景,可从内、外部角度来 分析。就内部因素而言,岭南地区土著文化为百越文 化,随着北方汉民族的大规模迁移南下,融合衍变为属 于汉文化的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为主体的多元文 化组合,包括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新时期的特区文化等。就外部因素而言,岭南周边的地域文化,因时 因地有不同影响。秦汉以前,较多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秦汉以后,中原文化、两湖文化、江南文化先后有较大 影响。粤北受赣南文化,粤东受闽南文化的影响更为 直接。

广东有着海外文化交流的久远历史,从古代“海上 丝绸之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十分 频繁。澳门、香港沦于西方殖民统治之后,迅速西化, 传教士首先进入广东内地,加上众多的华侨在接受和传 播西方文化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使岭南率先接受西方 近代的思想和先进技术,岭南文化从总体上呈现出开放 的、兼容的特性。

民俗文化背景对岭南建筑文化起着深刻影响:百越 民族迷信巫术、多神崇拜的民俗流风使得岭南庙宇建筑 庞杂繁多;为维系聚族而居的移民宗族,宗祠建筑遍及 城乡;适应不同民系、文化区的生活习俗,形成了不同 的建筑文化景观;各类宗教建筑的存在,反映了世界三 大宗教以及道教传入岭南的时代背景及传播轨迹;明清 礼制建筑的兴筑,尤其是功名、贞节坊在广州潮州等地 的大量建树,反映了封建礼制在这些地区的强化统治; 侨乡建筑在吸纳外来建筑文化上开风气之先;西方建筑 文化在开埠城市、教会建筑中得到移植;毗邻地域的民 俗文化对岭南各民系亦分别刻下了烙印,例如潮汕建筑 善于石构,其工艺技术发源于福建,客家建筑中的围 屋,是江西、福建客家文化的传衍。

(四)经济背景

古代岭南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上的开发基本同步推 进。上古时代,岭南土旷人稀,五岭障阻,岭南社会的 发展进程较中原地区要迟缓一千多年。从春秋中期至战 国晚期,岭北文化的推进大体沿着湘桂走廊进入粤西, 又越过大庾岭进入粤北,带动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 由点及线的开发。处于岭南中心地带的番禺,是开发的 重点,从汉代开始即为都会。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则 是早期贸易的重要口岸。这些地方率先使用了砖瓦。随 着国内外陆海交通的发展,广州跃为世界著名大港,有 了商业城市的景观。

宋代岭北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了 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开发。南宋后期,两个三角 洲的经济、文化地位超过了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粤北。 宋代以后,封建商品生产在广东活跃起来,农业、手 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已臻成熟,珠江三角洲市镇迅速发 展、繁荣起来。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文化跃居全国 先进行列。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府(州)县为中心的城镇 体系。明嘉靖年间,全省圩市有439个。清代,形成了 广(州)—佛(山)—陈(村)—石(龙)广东四大镇 的城镇系列;圩市发展更快,乾隆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 达到570个之多。粤东巨镇潮州在此时期形成历史文化 古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