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早在1860年就对外开埠,并在妈屿岛设立“潮海 关”,恩格斯称汕头为五口通商之后“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 口岸”(恩格斯:《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1980年8月,五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于是就在汕头市区东郊的龙湖村西北 角划出1.6平方千米土地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开启了神奇发展之 路。后来经过三次调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
建立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 扛历史责任,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198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之年,也是汕头这座城 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由此,汕头肩负起“试验田”的新 使命。
点燃希望——“汕头要迎来一次重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然而,改革并非易事。以汕头为例,《中国经济特区发展 (1978—2018)》中提到,经济特区设立以前,国家对汕头的 经济建设投资有限,特别是对供水、供电、港口、道路等基础 设施的投资不足, 一些骨干企业还被搬迁到内地,致使汕头在 当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此 外, 由于 一 批 被举 家迁 移的 居民 和 上山 下乡 的青 年 回城, 一时间待业人口猛增。当时许多人无事可干,生活无 着落,居无定所,只能在街道两旁搭起简易竹棚作为临时住 所……
打破现状,寻觅新路
根据《南方日报》报道,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 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个省委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并指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 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
中央这一重大决策,为汕头点燃了希望之光。《艰辛的崛 起——汕头特区创业十年》 一书提到,1979年12月12日,中共 广东省委给中央的汇报提纲中,建议用“经济特区”的名称; 1980年4月,国务院在广州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采纳了这个建议。 同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了《广 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命运改变,迎来重生。汕头,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此,《中国经济特区发展(1978—2018)》如此评价: “放眼整个汕头的发展史,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又一关键时刻 到来了……跻身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 汕头马上就要迎来 一次重生。”
龙湖——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龙湖区在汕头市中心,因境内有龙湖沟而得名。1980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龙 湖是汕头经济特区的试 办区,是汕头经济特区 的发祥地。龙湖区的变 迁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 发展的足迹。
龙湖区作为汕头经 济特区的发祥地,从道 路名称到一些标志性建 筑,都展现了新时代的 龙湖特有的面貌。
走在龙湖区的街道上,你会发现道路是以中国著名的山川河流命名,兼顾了潮汕本土的山河之名,并参考了我国地理方位。 我国江河多自西向东流,故龙湖区东西走向的道路以江河为名, 如长江路、黄河路、韩江路等。我国山川多南北走向,龙湖区南 北走向的道路则以山脉为名,如嵩山路、天山路、华山路等。人 们可以依据路名来判断大致的地理方位,走在龙湖区街头,如同 穿越、走访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探选址,龙湖村西北侧成特区发祥地
特区建在哪里?
特区的建设十分辛苦。《艰辛的崛起》 一书提到,中央同 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汕头市城市 建设局提出可在市南郊广澳或者市东郊珠池两地选择特区区址 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完成选址和规划工作,1980年1月22日,汕头市 委等单位抽调6名工程技术业务干部组成了“汕头经济特区筹备 工作组”,着手进行特区选址、规划工作。这批前辈,就是筹建 特区的“开荒牛”。
当时,他们顶着严寒酷暑,踏遍达濠半岛和珠池肚沿海 的沙丘荒原,对这两个片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特区“开荒 牛”中的一员——已故的汕头市城建局退休干部王瑞忠同志,从 1980年直至退休,漫漫18年间,他积极投身到特区的选址、地 质材料的搜集以及一砖一瓦的建设工作中。同时,他还用相机记 录这个过程,将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定格成一张张宝贵的照片。这 些照片连同他发表于当地报刊的一些文章,结集成《鱼它城旧影》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