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湖南人的文化。
区域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特定群体,包括汉族、少数民族, 都属于某一种文化所依附的载体。市民和农民是两个人群,以城乡为地域单元,即城乡二元结构,表示两种文化类型、特质和景 观。如马克思指出的:“城市已经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 享受和需求的集中这个事实;而在乡村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隔 绝和分散。”显见,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实质上也是城市文化和 乡村文化的差异,市民和农民依托城乡而存在,两者形成共生共 存的经济和文化关系。说到底, 市民和农民最大和最根本的不同, 是文化的差异。
三、民系和区域文化统一于区域
民系和区域文化都要统一到区域,归结于区域,形成两者不 可分割的文化区。通常说的文化区,包括文化景观、文化区域和 文化中心。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区,由粤港 澳三地各种文化景观(建筑、方言、风俗、宗教、文艺、价值观 等)、文化区域(基塘农业区、粤语区、粤菜区、妈祖崇拜区等) 和文化中心(广州、香港、澳门) 综合而成。 但不管文化景观、 文化区域,还是文化中心,都属于一个或多个民系的人群,这个 人群即为文化区的主体,往往成为文化区冠名的前缀。如粤港澳 大湾区的区域文化,主要为广府人创造,也包括一部分其他民系 人群,但大湾区主流文化仍是广府文化,所以实际上是广府文化 加上广府民系构建了这个文化区。如此类推,潮汕文化区、客家 文化区、雷州文化区等,同样由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 等加上潮汕人、客家人、雷州人等民系所构成。可见文化和民系 之间的有机联系都归结到文化区上来,并以此作为认识、发展区域文化,提高民系文化素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的基础。当今建 设粤港澳大湾区,也需粤港澳大湾区各民系提供文化支持。
第三节 民系和文化的共存关系
一、广府地域概念
“广府”一词通常指使用广府话的族群或民系,可视为“广 府人”“广府民系”“广府族群”的简称。但在实际上, “广府” 一词有本义和泛义之别,有着丰富内涵与外延,涉及政区建置、民系、方言、地名、汉译等区域文化、空间布局众多方面。
“府”在岭南之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都督府。 南朝都督府设在军事要冲,管辖若干州县的军政、民政,但不是 一级政区,且未在全国普遍推广。隋代在州、郡之上设军政合一 的总管府,情况与南朝都督府差不多。只到唐代,广府才完全成 为一级政区称谓。
广府首先是一个政区称谓,源于唐代在岭南设置广州都督府 (简称“广府”)。唐王朝于武德四年(621)统一岭南,除了 在全国实行州县二级政制,另在边地要塞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 府地位在州县之上,可兼管邻近各州,带有监察性质。广州都督 府共辖 22 州,辖境包括今广东绝大部分地区和海南。岭南五个 都督府,除广州为中都督府以外,其余四个皆为下都督府。贞观 年间,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其中岭南道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 岭南道治广州,与广州都督府同治一地,更强化了广州政治中枢 地位。永徽(650—655)之后,岭南五府皆隶于岭南道,由广府 都督统摄,长官称经略使。至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升广府经略使为岭南道节度使。广州都督府一直沿袭到南汉。南汉乾亨元 年(917),开国之主刘岩改广州都督府为兴王府。自此广州都 督府才结束其建置,但由此简化而来“广府”一称却使用至今。
“广府”一词,“府”作为政区建置,并无歧义,唯“广” 字之义,有三种说法。一为“广信说”。据道光《广东通志》, 广之为名,来于汉交州广信县。三国时交广分治,吴国置广州, 州治由广信(今封开、梧州一带)迁番禺,是以名广州。二为黄 族说。据徐松石《泰族 ·僮族 ·粤族考》,谓“广之为名,最早 见于《山海经 ·海内经》: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 有膏菽……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此中‘都广’泛指华南和西 南地区”。徐氏指出,岭南广字地名最初见于此。后来,汉朝在 今广西立广郁县和广信县,这就是三国时广州立名的根据。广字 的土音原义,只是黄色罢了。① 即广州地区是古越族一支黄族居 地(另为黑、白、红族) ,后用于广州政区名称。此说从民族、 语言、地名考古出发得出结论,鲜为人知晓,但有一定依据。三 为五岭说。民国莫一庸《广西地理》认为,“广”因五岭而来。 因山之南北叫广,山之东西叫袤,广州在五岭之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