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嶺南史料筆記” 是與嶺南這一特定區域有關的 筆記體著作, 隨筆記録、 不拘體例, 是了解和研究嶺南 地區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能補史之闕、 糾史之偏、 正 史之訛。
二、《嶺南史料筆記叢刊》(以下簡稱 《叢刊》 ) 收 録之 “嶺南史料筆記”,包括歷史瑣聞類、 民俗風物類、 搜奇志異類、 典章制度類, 不收今人稱爲小説的單篇傳 奇及傳奇集, 包含嶺南籍人所撰史料筆記及描寫嶺南地 域之史料筆記。
三 、筆記創作時間以 1912 年以前爲主, 兼收民國時 期有價值的作品。
四、《叢刊》 採用繁體横排的形式排版印刷。
五、整理方式以點校爲主, 可作簡要注釋。
六、整理用字, 凡涉及地名、 人名、 術語等專有名 詞之俗字、 生僻字, 儘量改爲常見的繁體字; 對一字異體也儘可能加以統一。每種圖書在不與叢書用字總則衝 突的情況下, 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七、凡脱、 衍 、訛 、倒確有實據者, 均作校勘, 以 注腳形式出校記。 未有確據者, 則數説並存; 脱字未確 者 , 以代之。
八、《叢刊》 避免濫注而務簡要, 凡涉及嶺南地域特 色之風物, 可以注腳形式下注; 爲外地人士所不明者, 酌加注釋。
九、《叢刊》 暫定收録一百多種, 分爲若干册, 每個 品種單獨成册, 體量小者可酌情結合成册。 每册均有前 言 ,介紹撰者、 交代版本、 評述筆記内容和價值; 書後 可附撰者傳記、 年譜、 軼事輯録、 索引, 及相關文獻 資料。
我最早是因偶然買到一册臺灣影印的筆記, 才知道 鄔慶時其名的。
這册筆記包括他所撰 《窮忙小記》、 《南村草堂筆 記》、《聽雨樓隨筆》 三種, 係臺灣廣文書局 1976 年影印 版 , 書前署 “本書承國立中央研究院惠借影印書稿謹此 致謝”,看起來原書應不多見。
但儘管翻讀過其書, 實際上仍未特别留意其人。 大 約很久之後, 才發現他年輩不高, 並不是受了清朝餘蔭 的老輩, 甚至也不是渡海赴臺的流亡者。 不論在時間上, 抑或在空間上, 原來他都是離我們很接近的人物。
鄔慶時的生平及其著作, 以 1949 年爲界, 截然分爲 兩期。
鄔慶時, 1882 年 ( 光緒八年) 生 , 字伯健, 號楷 才 、 白堅, 廣州番禺縣南村鄉人。 少年時代曾就讀時敏學堂、 兩廣方言學堂, 20 世紀 20 年代在國民黨政府財政 部門工作, 曾兼任中山大學庶務主任及講師, 廣州淪陷 後曾任僞政府秘書及市財政局局長。 這是他的早年經歷 (以上據其子鄔祥光、 其孫鄔敏穗合撰的 《鄔慶時生平記 述》,《番禺文史資料》 第 5 期 ,政協番禺縣委員會文史 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7 年編印)。
這一時期, 他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地方史志方面, 早 年參與編纂 《番禺縣續志》、 《桂平縣志》, 後主持編纂 《寶安縣志》、《龍門縣志》、《高要縣志》、《中山縣志》、 《新興縣志》、《茂名縣志》、《河源縣志》,此外還主編了 《廣州年鑒》(見鄔慶時 《方志序例 · 自序》,商務印書 館民國二十九年版;《鄔慶時生平記述》 )。此外, 他私 人編印了 《半颿樓叢書》、《白堅堂叢書》、《鄔家初集》, 又編輯過 《兩廣方言學校同學録》, 還與屈向邦合編 《廣東詩匯》 一百五十卷(據駱偉編著 《嶺南文獻綜録》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這是屬於 “爲人之學” 方 面的。
在個人撰述方面, 以雜記爲多, 也有專著、 詩文, 各體皆備。 據其 《半颿樓叢書》, 除去若干家族先輩及其 老師的著作, 他個人的撰述有:《經學導言》 一卷、《白 鵝洲小志》 一卷、《九峰采蘭記》 一卷、《鼎樓詩草》 二 卷 、《番禺隱語解》 一卷、《東齋雜誌》 一卷、《南村草 堂筆記》 四卷、《窮忙小記》 一卷、《番禺末業志》 四卷 、《聽雨樓隨筆》、《齊家淺説》 一卷、《 自然略説》 四 卷 、《白桃花館雜憶》 一卷、《孝經通論》 四卷。 共計十 四種, 不過篇幅多不大。 此外還有 《方志序例》、《漏邑 痛述》、《南山佳話》(參 《鄔慶時生平記述》 )。這是屬 於 “爲己之學”方面的。
鄔慶時大約在抗戰結束後避居香港, 至 1949 年後返 回廣州, 曾應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之邀從事資料 編輯工作, 其餘情况不詳。 至 1968 年 1 月 , 因高血壓、 腦血栓病發逝世, 享年八十六歲 ( 據 《鄔慶時生平記 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