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礼义渐化,师儒传经
广信,位于今天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封开一带, 是两汉时岭南的学术中心,汇聚着很多治《春秋》的名 家,著名的“三陈”——陈钦、陈元、陈坚祖孙三代正 是这个学术圈的奠基人。
众所周知,汉武帝接受了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国家制度层面上确立儒家的独 尊地位。另设有教授《诗》《书》《易》《礼》《春 秋》这五部经典的“五经博士”,都城建立了太学,教 授五经,郡县设有学校,专门配有经师。由于秦始皇 “焚书坑儒”,儒家经典大多被烧,汉初人们没有书籍 可读,只能凭儒者的回忆口述,用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就是所谓的今文经。由于大师记忆不同,解说有 区别,在今文经学派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些派别。如《诗 经》有齐、鲁、韩三家,《尚书》有欧阳和大小夏侯, 《礼》有戴德、戴圣叔侄,《易》有施雠、孟喜、梁丘 贺、京房,《春秋》有公羊、谷梁。这些今文经师注 重师承,严守家法,重在探索经籍中圣人的“微言大 义”,为官方的统治提供政治哲学、神学的理论支撑。
与今文经相对的是古文经。秦始皇焚书时,有的人 冒着杀头的危险,把一些经典埋藏了起来。西汉前期, 孔子旧宅及其他各地相继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文字“籀 书”(大篆)写的古经。汉武帝时建立了国家图书馆, 广泛收集民间私藏古书。成帝时设官负责收集、整理古 书,光禄大夫刘向担任此职,他的儿子刘歆帮助校理。 在校书的过程中,刘歆发现一部用古代文字书写的《春 秋左氏传》,便向朝廷建议将其也立于学官,设置博 士,由此引发了今文经学派的攻讦,这就是持续几百年 的“今古文之争”的发端。可以说,整个汉代古文经学 派在政治上是不得势的,他们更多是在民间传承,注重 章句训诂,从历史学、语言学的进路来解释经典。“三 陈”所传的,正是古文经学。
西汉末年,已经立于学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 春秋》,文字呆板,思想内容贫乏,逐渐受到冷落。此 时,与刘歆同属一个师祖的陈钦传承《左氏春秋》 一系(但他自名其传承的是《陈氏春秋》),他臣事王莽六 年,王莽也习《左氏春秋》。由此,陈钦成为岭南儒家 经学的开山祖。
陈钦的儿子陈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 思,至不与乡里通”。公元28年,陈元上《请立〈左 传〉疏》,与今文经师激辩,迫使光武帝立《左氏春 秋》学官,陈元也被任命为“左氏春秋”博士。这是两 汉立《左氏春秋》学官三次大争论中的第二次,参与其 中的陈元、桓谭、杜林、郑兴等成为古文学者的标杆人 物,“俱为学者所宗”。《左氏春秋》立于学官,得到 国家的承认,是学术思想史上的一大事件,奠定了往后 一千多年来的古文经学格局。后来陈元因病辞官,讲学 于乡野,著有《左氏同异》《司徒椽陈元集》(均已 佚)。他的儿子陈坚继承家学,居家不仕,授徒传经。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讲求大一统、夷夏之辨、君臣 大义,这些儒家正统观念对于边陲蛮夷之地有着特殊的 教化意义。
明清之际的名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盛赞陈元 父子,呼吁人们世世代代记住他们作为吾粤人文开宗的 功绩:
嗟夫!《春秋》者,圣人心志之所存。其微 言奥指,通之者自(左)丘明、公(羊赤)、谷(梁) 而外,鲜有其人。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 会最远,固声教所不能先及者也。乃其士君子向 学之初,即知诵法孔子,服习《春秋》,始则高 固发其源,继则(陈)元父子疏其委。其家法教 授,流风余泽之所遗,犹能使乡闾后进,若王 范、黄恭诸人,笃好著书,属辞比事,多以《春 秋》为名。此其继往开来之功,诚吾粤人文之大 宗,所宜俎豆之勿衰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