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芳十香园

  1. 首页
  2. 寻芳十香园
  • 书名: 寻芳十香园
  • 发布人:洒墨书生
  • 电话:13691460052
  • 简介:《寻芳十香园》是“广府文库”丛书之一种。居巢、居廉是出身于广州河南乡的著名画家,擅长岭南风物花鸟画,对“岭南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书扣紧书名两个题眼“寻芳”和“十香园”,延伸出两条隐线,贯穿全书。一是以“二居”在广州河南乡的世家传承为切入点,讲述其友朋交往、词画创作事迹,向读者展现了广州河南画派文人的群像面貌;一是从广州悠久的花香文化述起,融入“二居”之“十香园”主题,以优美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用散文式舒适的节奏,缓缓展开一幅描述广州芳香花草的唯美画卷。

第4页

花城,虽然因一时一地的除夕花市而得名,却形象地反映了广 州的特质——丰润的雨水,灼热的阳光,使得洋花土卉,四季繁茂, 充满蓬勃生机,不论是在街角或厅堂,均润物细无声地陪伴着广州 人的寻常生活。花城,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符号,成 为广州之美称,被广泛而迅速地传播。

广州的花卉文化除了体现在城中的花卉买卖,城外花埭的花卉 种植也是一道亮丽风景。

清乾隆《番禺县志》卷十七《风俗   花市》记载:“花市在广州, 珠江之南有花地, 以卖花为业者,数十百家,市花于城。”

花地, 旧称花埭,位于广州西南隅,其范围,一说包括策头、  寺岸、芳村三部分,一说为策头俗称。其东、北邻珠江,西依花地  河,外有江环水绕, 内为纵横河网,花农修建大量土坝堤堰围护花  田,土坝称埭,故称花埭。② 经过世代挥锄,大片滩涂沼泽变成如  画花田,卉木交长,花团锦簇,花埭由此成为广州最大的花卉产区, 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称。英文译为 Fati 或 Fatee,地图上附注  Flower Gardens 或 Fatee Gardens,极为恰当地表达出地域特色。

花埭之东原是渺无人烟的河滩荒地, 旧称荒村,后开荒种花, 遍植花木,花果飘香,遂名芳村。花埭之西有菊树,涌边筑门楼,石匾题名“芙蓉菊树” , 未入其地,先闻其香。花埭、芳村、芙 蓉菊树等一个个诗意地名,体现了花乡的风光旖旎,诉说着人与花 的深厚渊源,是时代的印记。

园林荟萃文人游咏

明清以后,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移至黄埔港,花埭成为各式洋 花土卉争奇斗艳的舞台。山东李文藻(1730—1778)《花地》诗序称, 花埭“在大通寺旁,花园楼台数十,栽花木为业,岭南最幽趣处”。 诗云:“为圃何辞种树劳,洋花粤果满江皋。” 此诗就提到了重要 信息:最迟在十八世纪后半叶,作为舶来花卉的“洋花”已经被作 为商业品种种植于花埭。

江南才子沈复(1763—约 1808)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游 览花埭,感慨奇花佳木,难以尽数,连《群芳谱》都装不下,“十三 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对渡名花地,花木甚繁,广 州卖花处也。余自以为无花不识,至此仅识十之六七。询其名, 有《群芳谱》所未载者,或土音之不同欤?”  可见花埭栽花木之 业的旺盛。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编纂的词典 Chinese  Chrestomathyin the Canton Dialect(《广东方言汇编》,1841)专 辟“名花类”一章, 收录夜合花(Ye hop fa)、 夜来香(Ye loi heung)、素馨花(Su hing fa)等 123种花卉词汇,虽然只及《群 芳谱》所载的四分之一,但也让欧美人对广州花卉的丰富程度有了 相当直观的感知。

外来人感叹对花埭花卉不能全面分辨,而生于斯、长于斯的园 艺学生则感叹花埭花木之盛、园林之多。民国20年(1931)5月3 日,中山大学园艺研究会考察花埭,当时还是学生的著名农史学家 梁家勉举目所见,“然百数十种初次结识之群花,殆可一见如故, 能复一一认之,盖实胜痴读书本一星期矣!行行重行行,不觉遍历全花埭所有花园之泰半,其中处处,各均春色满园,媚人欲醉;而 其面积之较大者,则首推醉观园及留芳园为最。据之:‘其每年贸易, 竟可达二十万元。’以花埭一隅而言,花园之数无虑十六七,且附 近之围口,多难历遍,故年中营业,实大有可观也”。

花埭一隅, 园林极盛,星罗棋布。从 1993年对花埭现存地  名的统计可以管窥一豹,“今日花地一带用古花园名作地名的就达  二十多处。如茂香园、杏芳园、广香园、荣香园、余庆园、同乐园、 范家园、积善园、厚福园、万生园、万春园、厚成园、永隆园、长  安园、惺园、鹤围圃、知道园、兄弟园、太湖园、两宜园、寿春园、 迦南园等”。  留存的地名道尽清代中后期花埭花园兴衰更替。在清  末民初众多园林之中,以醉观园、留芳园为“面积之较大者”,与 群芳园、纫香园、新长春园、翠林园、余香圃、评红园,在当代被  合称为花埭八大名园  , 颇负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