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贩在城中来回穿梭,如同卖唱瞽姬沿街高叫“有嘢唱”以招 徕顾客,花贩的卖花声亦响彻街巷。清末诗人何渐鸿《羊城竹枝词》 有精彩描述:
街街巷巷卖花声,无数名花不识名。
姑爱夜香侬夜合,夜熏郎梦到天明。
同时期的诗人张秋槎《羊城竹枝词》描写卖花人携篮叫卖,“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篮叫卖一声声”。 从何渐鸿、张秋槎诗可见, 花贩售卖的有茉莉、蔷薇、马樱、夜香、夜合,以及无数不识其 名的名花——不再局限于素馨。清代中后期,随着花卉栽培技术的 提升及更多异国花卉的引入,供应广州花卉市场的花卉品种不断增 加,从素雅主调转向百花争艳。
民国年间,流动花贩日趋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在固定地点营业 的生花店,从旧城到西关,分布于花卉需求量大的城区。相对流动 花贩,店面能售卖更多品种的花卉,填满了花架和墙脚。街角不经 意的阵阵花香,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即使不是特殊的节日, 也能随手为家中带回几朵盎然的生气。
“民国初期,广州市维新路(现起义路南段)出现经营‘串生花’ 的生花店。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市有花店29 间,除销售本地花 卉外,还从福建、上海购进水仙鳞茎种球供春节应节。” 激烈的市 场竞争,使得部分生花店利用报刊广告进行宣传。
清代广州的七门花市相当于小型花圩,城内的双门底花市则是 民众狂欢的节庆去处。清代随父游历广东的扬州人张心泰,在其所 著的《粤游小志》中记录了双门底除夕花市的繁华,“每届年暮,广 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 供坐几,以娱岁华”。广州府番禺县丞倪鸿(1829—1892), 与居 巢为书画好友,他以诗记录了双门底除夕花市情景,此起彼伏的鞭 炮声,由夜及旦的卖花声,热闹非凡:铜壶滴漏夜无声,爆竹如雷响满城。 贴罢挥春人小醉(俗呼桃符曰挥春),卖花听唱到天明(除夕卖花声闻达旦)。
双门底(今北京路与西湖路交界), 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始建于唐 天祐三年(906),名清海军节度使府,俗称清海军楼,毁于南汉末年; 北宋元符二年(1099)重建,南宋乾道六年(1170)以城楼形制有违 礼制,改双阙为双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广东巡抚李士 桢改名拱北楼,以示向北称臣,拥护中央。由于城门开有东西两门洞, 故俗称双门底,位于广州城内中轴线之上,是广州重要的千年地标 建筑,地位不亚于今日新广州中轴线上的广州塔。清代,双门底北 通广东布政使司(简名藩署), 南出正南门、永清门,直达珠江北岸的迎送高级官员的天字码头。倪鸿诗中的“铜壶滴漏”,即为双门底 城楼上制造于元延祐三年(1316)的计时器,以水流作为时间测量, 英语称为 Water Clock,见证了广州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双门底在民 国时期被拆,筑永汉路(1936年后更名汉民路,今为北京路), 其作 为广州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街道,除夕花市延续清代传统。
民国初年,位于西关商业中心的桨栏街(初在十八甫)除夕花 市后来居上,在每年年廿八到除夕炮仗响起的时刻,美成了花的海 洋,游人如鲫,不避拥挤,“无人不道看花回”。民国 37年(1948), 陈思诚赋诗《除夕游广州花市》,“桨栏街与汉民路,香风十里花 无数”。雷鲁萍记同年的桨栏街除夕花市,“除夕下午,雨停天 晴,到花市看热闹者,殆有水泄不通之概,但标价一亿元之桃花, 则直至午夜仍无人问过 !”虽然经济不景气,但无碍广州人万人空 巷“逛花街”的热情,“逛花街”成为过新年的必备仪式,也是中国 所独有的风俗。
1961年2月,作家秦牧对广州除夕花市写有优美的抒情散文: “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 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 美妙。” 通过描写花市盛况以及赏花感受,作家的生花妙笔,赋予 了广州一个响亮的美名——“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