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袁枚心里,有些食物是用来给耳朵吃的,而不是给嘴巴吃 的,求名气,充面子,用食物的价格夸大对客人的敬意。就像海 参、燕窝,名气很大,但如同平庸鄙陋之人,全无自己的个性, 它们的味道都是靠汤的滋养和提味,这跟“寄人篱下”有什么区 别?这里,反倒点明了汤的作用。
毛汤又叫次汤,主要是用来汆制一些做高中档菜肴的配料及 烧鸡子(蛋)汤、胡辣汤、酸辣汤、生汆汤等。
汤,滋润万物,给万物以增益,而不与万物一争高下。流沙河 先生在《白鱼解字》里,解过“益”字,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碗汤:
请看这个益字,正是那一碗汤。皿象碗形,高脚,侈口。皿盛 水,一碗汤。水横置碗之上,这样书写方便,而且美观。那碗汤既然 是膳食外的添益,所以益有增添之义。凡物增添则丰饶,所以《说文 解字》中以饶训益。学问长进,也叫进益。好处增多,就是有益。
益字又加水旁成溢,水就漫出来了,好事变成坏事。江河横 溢,要淹死人,益成为害。不过也有例外。旧时商家一批货物卖完 后要盘点,除去利润,还多卖出钱来,例如食盐百斤零卖,卖出 一百一十斤来,谓之升溢。食盐不会繁殖。所谓十斤升溢,短斤 少两造成。升溢多卖钱款,供店员打牙祭,皆大欢喜。与溢同音有 镒。古代动称“黄金百镒”,可知镒为重量单位。从前十六两算一 斤,二十两算一镒。为什么叫镒呢?较之一斤,多出四两,有所添 益,所以叫镒。
一碗汤,能滋生出这么多的意思来,古人当初造“益”字 时,恐怕也想不到吧。
制作“三套汤”,是孔府菜制作中的绝技,非“门里”厨师, 很难弄懂其内里的做法。厨师们心系一处,耐心执着,在漫长时 光的流转里,把每个细节精准化,不浮不躁,从而达到至真至味 的境界。正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时光荏苒,如今的人们似乎很少再有这样的耐性,加上调味 品工业化后容易获得,用自制的汤调味就显得又“笨”又贵了。 我接触的传承孔府菜的师傅们,大多性格沉静,不急不躁,不多 言多语,即使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也“恂恂如也”,话讲得清楚 明白,而又谨敬谦逊,让人心生敬意。也许是长年的职业训练, 让他们拥有了烟火红尘里难得的“静气”。心藏静气,从容明朗, 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平凡中的高贵吧。
一条孔府烤鱼的秘密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 · 张志和《渔父歌》
阳春三月,西塞山桃花溪水里的鳜鱼是肥美的。每年的八月 末九月初,微山湖、大运河里的鳜鱼,也在微起的凉意里开始肥 美起来。正好选一条,做烤花揽鳜(桂)鱼。烤,用的是孔府菜 里一种与火不接触的独特烤法。食者沉醉于它的美味,却不知其 法——孔府内厨秘不外传的方法。
鳜鱼,即桂鱼,又名季花鱼,是我国特产的名贵淡水鱼,鳞 微、骨疏、刺少、肉鲜。桂鱼“黄质黑章”,青黄色的身上,有 不规则的黑色斑纹,背部隆起。《山海经》里说:“鳜大口而细鳞, 有斑彩。”因此,古人形象地称桂鱼为“锦袍氏”。因桂鱼丰富的 营养,李时珍称之为“水豚”。在孔府菜里,桂鱼做法很多,烤花揽桂鱼、炸熘桂鱼、干蒸桂鱼、糟烧桂鱼、软熘桂鱼、清蒸瓤 桂鱼、豆豉烧桂鱼、炸焦皮桂鱼、炸桂鱼卷、桂花鱼片,这得 益于它有个好名字。“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成 虫”,桂鱼谐“贵余”之音,寓“富贵有余”之意,所以在孔府, 几乎每逢喜庆宴会,桂鱼必登席。在这些做法中,烤花揽桂鱼, 无疑是最具孔府菜特色的一种。
彭文瑜先生的大徒弟、阙里宾舍的宴席总管葛平师傅,用细 致的分解动作,破解了“烤花揽桂鱼”的独家美味秘笈。
选一条一斤半到二斤的新鲜桂鱼。先用刀在鱼的肛门以上一 公分左右处,横着切一刀,割断内脏和身体的连接,再用筷子或 者细长的剪刀,从桂鱼的嘴插进去,分别贴着两边鱼鳃的外侧插 进鱼肚子里,一拧一扯,将内脏和鳃全部拧出,同时保持了鱼体 外表的完整性。葛师傅用的是筷子,一边鳃用三只筷子,六只筷 子一起用力,鱼的内脏就被提拉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