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光中的论语

  1. 首页
  2. 食光中的论语
  • 书名: 食光中的论语
  • 发布人:旧戏书
  • 电话:13671114518
  • 简介:《食光中的论语——孔府菜的美味秘境》通过选取多道具有鲜明典型意义的孔府宴里的菜品进行描述,讲述这些菜的由来、历史传承、制作方法、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在现实中的影响,介绍孔府菜背后的儒家文化,展现了中国人对于饮食、道德的追求,也展现了孔府菜对于孔子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等遗训的传承。为读者了解孔府菜的历史及文化提供了窗口。

第1页

清晨,曲阜阙里宾舍,厨师长鲍玉东早早来到厨房吊汤。 厨子的汤,戏子的腔,后厨里首要的事,就是吊好一锅汤。 “菜好烧,汤难吊”,长于做孔府菜的厨师精于以汤调味,所以 也必须精于吊汤。晨曦之中,孔府菜美味秘境的大门就这样开 启了。

寻找老鸡老鸭

在孔府菜里,有时,汤是主角,比如,清汤竹荪;但更多 的时候,汤,仅仅是几乎被食客们忘掉的配角,它不张扬,不抢 戏,无声无息,沁润在别的菜品中,增鲜增香。在菜单上,配角 汤,可能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在大师傅们眼里,这汤,是孔府菜 的灵魂。子曰:“君子不器。”朱熹对此的注释为:“器者,各适其

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不器”,用来评价孔府汤也一样适用,它滋养着一 应孔府佳肴,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孔府菜提鲜调味用的都是自制的汤。内厨自制的汤里,有 高汤、毛汤、三套汤、奶汤,汤汤不同。每一款汤,都主打一个 “鲜”字。

这其中,最顶级的就是“三套汤”。鲍玉东的师父、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府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文瑜先生说:“吊汤, 必须得学习一至两年活儿以后才能做,不然的话,把三套汤吊 坏了,不能使用,那就浪费了这些原材料了(价值几百元)。损  失钱财是小事,而当天出菜、汤时,用不上三套汤了,降低了 口味,那才是大事。”在孔府菜的传统制作技法里,三套汤每天  都要熬制。每天半夜开始,上午吊出新汤,供午餐和晚餐之用。

肥且老的鸡鸭是孔府三套汤的核心食材,其谷氨酸及其他氨 基酸等鲜味物质含量超出很多肉类。鲍玉东说,现在要找到生长 了几年的老鸡老鸭还真是件难事。三年以上的老母鸡买不到,就 买蛋鸡。鸡老的时候,在爪上会长一个小拐子。老鸭没有这个特 点。三年以上的老鸭也不好买,就买麻鸭。麻鸭的羽毛类似麻 雀,长不快,处理过后的麻鸭也难免会有黑毛头残留,而肉食鸭 大多是白色的,羽毛也很好处理。传承孔府菜,师傅要教给徒弟们的第一件重要的事——选择正宗的原料。好的原料,是一切美味鲜味的基础。在原料质量无法与过去相比的时候,鲍玉东师傅 就会加大原料的投放量,以保证汤品的鲜醇度。

一次一套,如此往复三次

为啥叫“三套汤”?如何吊“三套汤”?大概就是准备三 套同样的食材, 一次一套,入锅煲制,如此反复三次。一只老母 鸡、 一只老鸭、一只猪肘、一副猪棒骨,为一套。先是熬,后是 吊,前后用时八小时。加上原料清洗、处理, 一锅清澄鲜美的 “三套汤”最后形成的时候,用时已接近十二个小时。

“头一天,鸡鸭开膛清洗,去掉尾尖、肺、血污,肘子割 开、骨头砍断,猪棒骨砍断。大约浸泡两个小时,泡出血色的 水。捞出的原料再用清水焯洗一遍。焯水,是冷水下锅,让血污 都出来。如果是热水下锅,脏东西会闭住。焯水到水开持续几分 钟,再将原料捞出,另下入清水罐(或锅)中。清水罐中,一次 性加水约四十斤。汆过的鸡、鸭、猪肘各一个,骨头三斤,投入 冷水罐中,这是第一套。水见开后,改文火煮制约两个小时,捞 出各种原料,晾上,煮过的鸡、鸭、肘、骨头另作他用。热汤离 火、待降温到30度以下时,再上火,紧接着投入第二套原料, 重复同样的操作。文火煮制两个小时,原料捞出,再晾到30度 以下,再上火,紧接着投入第三套原料,继续熬煮。”原料下锅是有顺序的,先是猪骨头,再下鸡、鸭、肘,骨头和锅底的接触 面积小,这样可以避免糊锅。八个小时的时间,已在“投料、熬 煮、沸腾、捞出、晾凉、再投料、再熬煮”中,不知不觉,悄然 而过。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那你就错了。孔府菜“三套汤”还有 一个收尾秘笈,就是用红俏(音绍)和白俏吸附煲制后形成的杂 质。红俏和白俏是“三套汤”在完工前最后出场的两个重要“嘉 宾”。

熬煮过后,红俏、白俏早已备好。红俏,是鸡腿肉剁成的鸡 茸。白俏,是鸡胸肉剁成的鸡茸。各盛入一容器内,分别加入清 水调制成稀糊状,投入精盐搅匀,要把红俏、白俏调成很细腻的 流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