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

  1. 首页
  2.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
  • 书名: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
  • 发布人:九九野马
  • 电话:15210211823
  • 简介:康熙王朝之末映射了清室的激烈纷争,不仅是权力斗争的集中展现,更交织着亲情决裂、政治手腕与策略博弈的复杂图景。大清王朝命运的戏剧性转折,标志着一段辉煌盛世过后,家族王朝正缓慢步入不可避免的衰落轨迹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强者为王”的法则始终鲜明,权柄之争夺与分配,是千古不易的主题。

第5页

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 ,玄烨迎来了自己的一生之敌。漠 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不世出的雄主噶尔丹,在统一漠西蒙古、占 领漠北蒙古之后,与清帝国迎头相撞。经过乌兰布通、昭莫多几番 大战,噶尔丹兵败身死,准噶尔部退回西陲。玄烨在多伦与内外蒙 古王公会盟,原本与帝国只有遣使纳贡关系的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 正式归顺朝廷,融入帝国统治体系。至此,帝国的法度与权力越过 长城,直达漠北,开创了汉唐宋明历代少有之宏大局面。

在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的同时, 玄烨在文治教化方面积极作为, 建树颇多。

政局方面,在清除鳌拜集团之后,玄烨不断削弱八旗亲贵权力, 强化皇帝集权。康熙十六年( 1677 年) ,设立南书房,任用汉族  大臣参与机要,架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他在位期间,常  到乾清门“御门听政”,听取大臣奏报,组织群臣会商,做出决断, 发布谕旨,这在后来成为定制。朝堂之上,虽然曾出现索额图、明  珠各结朋党的局面,满汉大臣相互攻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但这些  从未真正威胁到玄烨手中的权柄,天下大权从未旁落。

民生方面,康熙七年( 1668 年)开始实行“更民田”,将因 为战乱无主或荒芜的明代藩王庄田,无偿给予耕种之人,以鼓励垦 荒,缓和土地矛盾。随后,玄烨废除了入关后纵容八旗子弟将汉人 土地财富占为己有的“圈地令”;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让遭受战乱 反复蹂躏的农民有了喘息之机;多次赈济灾荒,蠲免钱粮,缓和民众负担;选派得力大臣,修治黄河、淮河、永定河, 整理南北漕运, 曾频繁决口的黄河数十年没有发生重大灾情。

教化方面,玄烨尊孔崇儒,亲谒孔庙,在宫中举行经筵日讲,  与汉人儒臣讨论儒学,奉程朱理学为正统,引领臣民崇儒向善;开  博学鸿儒科,搜罗隐逸山林的前朝遗老,在彰显朝廷崇儒气度的同  时,消除潜在不稳定因素;组织编写《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  《康熙字典》等图书。他还是历代君王中绝无仅有的精通西学之人, 跟随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学习,在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均  学有所得,颇有建树。

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玄烨第三次南巡来到南京。在这   座明朝建国时的故都,他拜谒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行三跪九叩   之礼。他在孝陵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由玄烨的亲信发小、 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勒石刻碑,该碑至今仍矗立在   孝陵的御碑亭内。

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看,是玄烨在称颂明太祖朱元 璋治理天下的政绩,超越了唐朝和宋朝。

这一评价,与康熙年间开始组织编撰的官修史书也即二十四 史最后一史《明史》中的表述,极为相似。《明史 · 成祖本纪》 对明成祖朱棣的评价,是“远迈汉唐”。(原文参见附录《明史 ·成 祖本纪》)

它们共同反映了玄烨在深思熟虑之后,钦定清王朝的官方意识 形态,对明朝诸帝,特别是明太祖、明成祖等有为君主是推崇尊 重的。

这种姿态,一方面有利于消解汉人的敌意,特别是读书人的敌意,以消弥满人以丁寡之异族君临万民、以铁骑挞伐维系帝国所导  致的仇恨与隔阂;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塑造满人取得天下的正统性,  将明之天下亡于“流寇”、大清“吊民伐罪”赢得政权的政治故事, 阐述得更加完美。

当然,这“治隆唐宋”的皇皇巨碑,同样也是玄烨内心深处的 期许与自况。超越前朝贤君,缔造大清盛世,不仅使得玄烨个人流 芳千古,更成为满人治国胜过汉人的佐证,这是天命在兹、正统在 兹的最好证明,不容半点犹疑。

到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时,玄烨的文治武功,又多了不 少实绩,盛世的成色愈发完足。尤为可贵的是,这位八岁即登基的 少年天子,此时体魄雄健,须发未白,驰马射虎不在话下。他御宇 天下已近半个世纪,文治武功接近亘古以来君王的顶峰水平。

玄烨熟读史书,他知道,除了那些在上古神话中云山雾罩的 高寿贤君,从秦始皇开始,朝代数十,皇帝数百,安居御座超过 四十七年的却为数甚少,仅有在位五十四年的汉武帝刘彻、在位 四十九年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位四十八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等几 位,另有一位梁武帝萧衍,恰好是四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