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的这个七月,玄烨率领大队人马, 沿着每年木兰秋狝的固定路线,从紫禁城出发,经怀柔、密云,来 到了古北口关前。
这是分隔中土与塞外的长城雄关,古战场西风残景,杨令公庙 香火不绝,仿佛在诉说长城两侧族群千百年来的恩怨情仇。
玄烨的心情却格外爽朗舒阔。
他想起此前古北口总兵曾因这一代长城倾颓甚多,上书请求补 修。工部援引前朝旧例批准,玄烨却断然拒绝,他在驳回此事的上 谕中说:秦代修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各个朝代修理不断,难道 就解决了边患问题吗?明朝末年,我大清太祖率领大军,如入无人 之境,这长城也没能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见,守卫国土安宁,主 要还是靠施行德政,安定民心。百姓发自内心喜悦和拥护,国家的 根基就牢固了,边境也会安如泰山。这就是众志成城的道理。(原 文参见附录《修复长城之议》)从谕中我们可见玄烨的豪情壮志奔逸于纸面,而让他自信勃发 的,与其说是明面上冠冕堂皇的“修德安民”和“众志成城”,倒不如说是对满蒙同盟的苦心经营,让昔日的塞外边患,一下变为共 同统治亿万汉人的亲密战友。
源自契丹族的“捺钵”传统,经过玄烨创设木兰秋狝、开辟热 河行宫,发展成为一种具备多重功能、适应多民族政权统治需要, 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以巩固帝国根基的重要政治制度,终于走到了 登峰造极的境地。
三
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七月,在玄烨的眼中,自己治下的 偌大帝国,权柄操于一手,政令通达四方,边关固若金汤,百姓安 居乐业。相比载之史册的文景、贞观、开元,文治并不逊色,武功 犹有过之。最起码,长城内外和合一家,战马解鞍、壮士解甲的局 面,就是旷代所未有的。
而这一皇皇盛世,并非即位之后便唾手可得,实有赖于天佑大 清,加上自己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想到此处,玄烨不由得轻轻一叹:世上凡庸走卒,唯知帝王威 仪赫赫,锦衣玉食。帝王之艰难辛苦,又有几人知晓?
草原上白云聚散,秋风漫卷,往事历历,一幕幕浮上心头。
康熙初年,帝国尚未扫除明朝残余抵抗势力,郑氏把控着台湾 蠢蠢欲动,亿万汉人远未心服,随时有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之忧。 满洲人丁稀少,兵力有限,不得不将南方数省军政大权托付于吴三 桂等汉人降将,渐渐形成“三藩”尾大不掉之势。朝堂之上,中原王朝式的君主集权尚未完全形成,宗室诸王、旗主贝勒势力强大。 福临为帮助嗣子对抗亲贵,在遗诏中安排四位辅政大臣,他们皆出 身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等上三旗。可上三旗辅政大臣,尤 其是其中的鳌拜,反倒专横擅权,肆意妄为,侵夺了皇帝权柄。
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玄烨,在皇帝生涯开局之时,可谓外有强 敌,内有权奸。
康熙元年( 1662 年) ,南明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绞杀,抗 清领袖人物郑成功、李定国先后忧愤而死。康熙三年( 1664 年), 在川鄂间深山密林中坚持抗清的夔东十三家最后失败。
康熙六年( 1667 年) ,玄烨亲政,权臣鳌拜仍独断专行。两 年之后,玄烨依靠身边秘密训练的少年侍卫,趁鳌拜进宫觐见,兵 不血刃一举将其拿下。掌握权柄之后,玄烨励精图治,一改鳌拜擅 权时期的诸多弊政,帝国朝堂气象一新。
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玄烨下令撤除“三藩”,引起吴三 桂举兵造反,重新打出“反清复明”旗号,滇、黔、湘、桂、闽、 川等南方诸省响应。吴三桂的部队饮马长江,威胁陕、甘,帝国统 治一时间风雨飘摇。玄烨虽有撤藩操之过急而逼反“三藩”之误, 在变乱已成之后,倒也能沉着以对,从容调遣,软硬兼施,在付出 鏖战八年、城郭化为丘墟、人民辗转死亡、钱粮耗费无数的沉重代 价之后,终于将“三藩”平定下去。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 ,玄烨力排众议,挟平定“三藩” 之余威,任用降将施琅跨海出兵攻台,消灭郑氏政权,将台湾纳入 清帝国版图。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年)和二十五年( 1686 年) ,玄烨两次派兵,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城,迎头痛击东侵的沙俄远征军,最 终在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年)与沙俄缔结了《尼布楚条约》,遏 止了沙俄势力向东方扩张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