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开出租

  1. 首页
  2. 我在上海开出租
  • 书名: 我在上海开出租
  • 作者:黑桃
  • 简介:《我在上海开出租》是一部被誉为出租车版《深夜食堂》的非虚构作品。作者详实记述自己在上海开出租车时的所见所闻,既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司乘故事、方寸之间的人生百态,也穿插着出租车司机的日常生活与行业状况,还点缀了对上海的城市风貌、历史切片的描写,故事丰富有趣,语言简洁幽默。

第4页

洋泾浜英语主要被用于口语交际,在历史发展中大多 数词语逐渐消失,但其中一些音译词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最终成为汉语正式词汇的一部分,比如马达(motor) 、 幽默(humor) 、 巧克 力(chocolate)、三 明治(sandwich) 、 俱乐部(club) 、 霓虹灯(neon   light)等。还有的作为方言 依然在使用,比如老虎窗,即roof窗,指在屋顶上开出的 天窗;比如瘪三,出自 乞讨用语beg sir,用 来形容乞丐, 后来词义扩充到社会闲散人员、居无定所者、小偷、肮脏 猥琐之人等;再比如老上海人口中的“差头”,也就是出  租车。

在一百年前,出租车司机相当于上海的黄包车车夫, 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营生;在二三十年前出租车蓬勃发展起  来 时 ,出租车司机收入颇高,简直可称为当时的金领,姑  娘们都抢着嫁;哪怕是十多年前,出租车的牌照动辄价值  几十万元,在大城市甚至能炒到上百万元。

时代在发展,属于出租车行业的鼎盛时期过去了,网 约车占据了原来出租车的一部分份额。具体到上海,司 机老师傅在经年累月的操劳之下,基本上都能买两三套房 子,相继退休,而年轻人又有更多赚钱的门路,愿意来做 这份差事的人少了很多。出租车公司只能去经济相对薄弱的崇明招募驾驶员。渐渐地,崇明人开出租车的也少了。 于是,这行业不得不放开户籍限制,允许像我这样的外地 人入行。

如今,上海有大约四万辆出租车,七万名以上的出租 车司机 ,每年服务超过四亿人次,每年累计行驶五十亿公 里以上,至少可以绕地球十二万圈。

有朋友问我:“在这网约车发展如火如茶的时代,要 开也是开网约车,你干吗要去开出租车?”

我反问:“有区别吗?”

中国网约车的发展模式,与别国不同,跟出租车的区 别越来越小了:网约车渐渐地也增加了租车、雇用司机的 模 式 ,出租车也像网约车一样有了很多接单的平台,两者 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在前些年 ,出租车行业都 遭受到了来自网约车的强烈冲击,收益下跌严重。但随后 经过一系列应对和变革,再加上网约车补贴战结束,许多 投机的车辆腾退,出租车司机的收益回升到原来的七成到 八成,并且长期保持稳定。

开出租车确实没有以前赚钱了,这是大家的共识,但 为了生存,司机师傅们依旧奔波在路上,有人退出,也有 人加入。

出租车司机最遭人诟病的是什么?当然是拒载、绕 路、挑乘客、乱要价等。当然,就像大多数快速赚钱的 方法都在《刑法》里一样,这些所有让乘客反感甚至气愤 的,都早已写进职业规范明令禁止的条文里。

有一次,听见一个女乘客跟她的同伴聊天:“你知道 为什么我从不坐网约车吗?”

她的同伴说了几条理由,她都否认了,最后说:“现 在大部分网约车都是电动汽车,那么多电池,辐射太 大了!”

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她的说法其实没什么根据。科 学测试证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电磁辐射,都远远没 有大到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

有人吐槽出租车,也有人吐槽网约车,出租车有拒载  的 ,网约 车也有绕路的。大多数时候,职业司机的表现, 不在于组织形式,也不在于规章制度,而在于个人的道德准则,更重要的是企业对司机的有效约束、监管与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