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好诗,自有《诗经》以来,大 家都会用这样一句话赞扬它“好诗,言 志!”我读了冼先生的诗就是这种感觉! 这本诗集里有两三百首绝句和律诗,无一 不言志,我可以从中窥见他把多年心中的 诗情画意细微之处记录了下来,如果大家 肯像我一样大声地吟诵一两首,你就可以 从声律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清新文气,它 像清泉一湾,又像清风,可以涤荡你的心灵 … …
冼先生喜爱饮茶,他在一首七绝里 写道:“篱外欣欣野草花,闲来小舍试 新芽。烟笼淡月如仙境,且尽卢仝七碗 茶。”他把你从陶渊明的东篱下带去与东 坡先生试新茶,又把你从烟笼淡月的江 南带去与唐朝隐士卢仝品茶,感悟人生 妙境。大声朗读,琅琅上口,其意其境 自见。
我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和我一样, 喜 欢冼先生的诗。
诗词的精神力量
近年,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 这顿文化大餐,让观众获得了满汉全席般 的精神享受,从中也领略到了诗词之美。
优美的诗词之所以千古传诵, 一是 它短小精炼,易诵易记;二是它富有韵 律,琅琅上口;三是它气象万千,蕴含磅 礴的精神力量。先看看,“岂曰无衣,与 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 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2020年 春,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这些诗句,给全国人民战胜疫魔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唐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发配 到湖南永州,在极度困危中写下了“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他又能在绝境 中救赎精神自我,写出了“孤舟蓑立翁, 独钓寒江雪”,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 下,写下《永州八记》等多篇千古名篇, 成就了唐宋八大家的盛名。唐刘禹锡经历 两次贬谪共23年,大约等于时下公务员三 分之二的职业生涯,可谓不堪回首,但他 并未因此颓废,写下励志名句“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后官至尚 书。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农村妇女白 茹云,罹患淋巴癌,家境十分贫寒,弟弟 自小脑中长瘤, 一发作就痛不欲生。她为 了安抚弟弟,就给他念诗,诗就像清风良药,减轻了弟弟的痛苦,也拓宽了她人生 境界,塑造了精神自我。再看看,“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楚有 功却被流放汉北的屈原;“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从宰相被贬到荆州任长史 的张九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被迫离开长安的李白;“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忍家国流变的 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视死如归的文天祥;“粉骨碎身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救时宰相于 谦;“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誓不卖画给污吏奸商的郑板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真理甘 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夏明翰……这些耳熟能 详的人物,都是用诗词塑造精神自我、践行正道的典范。毛泽东主席曾建议女儿李 讷、李敏读《古诗选本》,通过诗词感受 古人的精神世界;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 说过,历代前贤、志士仁人,莫不是从诗 词中塑造精神自我,才成就了千古传颂的 人格魅力。
有相当一个时期, 人们认为诗词没什 么用,大概是因为它不能让人一夜暴富。 如果以能否创造财富来衡量一部作品的价 值,那诗词还真没什么用。所幸,素质高 端、思想深邃、格局宽广的人,他们坚信 诗词的精神价值,坚信诗词能激发人的意 志、救人于困惑沉沦之中。
当得意忘形时,它会警示你: 莫道君 行早,更有早行人;
当失意颓废时,它会提振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迷茫无助时,它会鼓励你: 把酒酹 滔滔,心潮逐浪高;
当畏惧动摇时,它会安慰你: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消极萎靡时,它会拍醒你: 大鹏一 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诗词,是抚慰心灵的良药,是滋养灵 魂的养料,是塑造精神的力量。
诗词,有庞大的精神动力!